在当代数字时代,电子游戏产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电子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争论从未停歇——它究竟是吞噬青少年健康的“数字毒药”,还是提供情感宣泄的“情绪出口”?
许多研究表明,在合理时间范围内的游戏活动能够成为青少年有效的“情绪出口”。
青少年为什么喜欢玩游戏?
游戏能够为处于成长困惑期的青少年提供“成就感”和“掌控感”的获取途径。当在学业或社交中遭遇挫折时,游戏中的任务完成和等级提升可以补偿现实中的失落感。
其次,多人在线游戏创造了“社交连接”的机会,特别是对社交焦虑或现实交友困难的青少年,游戏社群可能成为他们唯一感到归属的地方。此外,某些类型的游戏还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对认知发展有积极影响。
然而,当游戏行为失去控制时,便可能转变为危害心理健康的“数字毒药”。与适度游戏不同,成瘾性游戏不再提供愉悦感,而变成一种无法自拔的强迫行为。
展开剩余80%根据《2024年上半年游戏安全洞察报告》,游戏成瘾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在15-19岁青少年中高发。病态游戏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对现实功能的损害——学业成绩下滑、社交关系疏离、基本生活作息紊乱等等。
玩游戏的这些关键点你知道吗?
游戏行为从健康到病态的转变往往经历三个阶段:
〈娱乐性使用>游戏时间和频率处于可控范围;
〈强化性使用>游戏成为应对负面情绪的主要方式;
〈成瘾性使用>表现为耐受性(需要越来越长的游戏时间获得满足)、戒断症状(停止游戏后出现情绪暴躁、焦虑等)以及对其他活动的兴趣丧失。
在临床实践中,游戏成瘾青少年常表现出以下具体特征:
首先是行为控制能力的显著下降。成瘾者常表现出“再来一局”的无法自控,即使明知第二天有重要考试也无法终止游戏,他们可能多次尝试减少游戏时间但均告失败,并因此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自我否定。甚至一些成瘾青少年会偷偷用父母的钱购买游戏装备,发展为欺骗和盗窃行为。
其次是戒断反应的显现。当成瘾青少年被强制中断游戏时,可能出现情绪烦躁、焦虑不安、易怒攻击等情绪症状,以及坐立不安、失眠、食欲减退等躯体不适。
第三是耐受性增强现象。随着时间推移,成瘾者需要不断增加游戏时间或游戏强度才能获得原先的满足感。这与物质成瘾的剂量增加机制类似,反映了大脑奖赏系统的适应性变化。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游戏成瘾青少年的每日游戏时间会从最初的1~2小时逐渐延长至6~8小时甚至更长。
表:游戏成瘾与健康游戏行为的关键区别
电子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一个从有益到有害的连续谱系,及时发现青少年游戏行为的成瘾危险特征,及时干预或就医,能够避免现实功能损害从而让青少年可以在适度游戏中获益。
专家简介
张欣
张欣:中共党员,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先后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香港大学进修学习。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认知行为治疗协作组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孤独症专委会委员、河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发育行为障碍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健康学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少学组副组长。从事精神科临床及心理治疗工作20余年,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1部。主持、参与多个省市级科研项目的开展,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主要擅长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和婚姻家庭问题的诊治。每周二、四全天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
作者简介
周爽
周爽:儿少精神科医师,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方向为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心身医学。
儿少精神一科简介:
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一科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布置住院环境,以家庭式病房为主,设置床位40张。主要收治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如厌学,学习困难、冲动行为、对立违抗行为、亲子交流障碍、同伴关系不良,人际关系问题、网络成瘾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学校恐怖症,双相情感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品行障碍、焦虑障碍、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等。
我科拥有一支从事儿童精神科多年的医疗团队及专业的家庭心理治疗师,以提高儿童社交技能、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针对患儿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神经心理发育等不同情况,开展儿童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沙盘治疗及绘画治疗等。
科室理念:呵护孩子心理,营造温馨港湾。
儿少精神一科
供稿科室 | 儿少精神一科
审核 | 张欣
责编 | 王熙
编审 | 马克谨
01
02
03
发布于:北京市秦安配资-公司配资炒股-线上配资排名-证券配资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