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化痰,中医里有个“老祖宗”级别的方子,用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治痰的“主力军”,它就是二陈汤,很多人觉得“痰”就是咳嗽吐出来的那口东西,其实在中医眼里,痰分好多种——寒痰、热痰、气痰、风痰、食痰,今天李医生就教你如何正确用它,从头到脚的头都清除了!
先说说痰是怎么来的。咱们体内的水液就像一条流动的河,脾负责“运水”,肺负责“排水”也就是变成汗和尿。要是脾虚了,水液就像河里堵了石头,流不动了,先变成湿,湿聚久了就成痰。所以中医总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痰的关键,首先得调脾。
那二陈汤中的茯苓健脾又利湿,从根源上减少痰的生成,这是治本;半夏性子温燥,能把湿邪“吸干”,陈皮不仅能帮着燥湿,还能行气——气顺了,水液才能跟着流动起来,不会淤积成痰;少量炙甘草调和脾胃,让整个方子更温和。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不过现实里的痰可不“单纯”,常常带着各种“附加症状”,这时候就得在二陈丸的基础上“加料”:1. 热痰:痰发黄、黏稠,甚至咳的时候嗓子疼、口干,这是体内有热了。可以加黄芩、桑白皮、石膏,一边清热一边化痰!
2.寒痰:痰白、稀薄,甚至像清水一样,还怕冷、手脚凉,这是寒邪裹着痰。加干姜、细辛,既能散寒又能化湿,让体内暖起来,痰自然就化了。
3.风痰:除了吐痰,还经常头晕、脑袋发沉,甚至走路发飘,这叫“无风不作眩”,风邪带着痰往上冲。加天麻,这味药又叫“定风草”,专门祛风止眩,风停了,头晕也就好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4.食痰:常见于消化不好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一吃完饭就痰多,肚子胀、嘴里有酸腐味,这是吃太多积食生了痰。加莱菔子,既能消食又能化痰,相当于给脾胃“通下水道”,积食化了,痰也就少了。
5.气痰:痰多到觉得胸口憋闷、喘气费劲,总觉得有东西堵着,这是痰阻气滞了。加枳壳、厚朴,这两味药能行气宽胸,让堵着的气机通开,痰也跟着散了。
总之,中医的妙处就在于“辨证”,二陈丸是个基础方,就像一块“百搭砖”,懂了原理,就能根据不同的痰灵活加减。不过提醒大家,一定要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应用,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秦安配资-公司配资炒股-线上配资排名-证券配资官网入口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